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唯一授权牌照】@

图片
首页  >  新闻发布会
最新发布
贯彻落实“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 以人才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7月17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贯彻落实“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 以人才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滨海新区区委常委、区委组织部部长宋哲,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陈华荣,天津滨海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进红,尼卡光学(天津)有限公司总裁杜有成出席,介绍滨海新区人才服务工作发展新的举措成效和下一步工作等情况,并回答问题。

滨海新区区委常委、区委组织部部长?宋哲:今年以来,滨海新区深入贯彻落实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唯一授权牌照】@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将人才视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在“引育用留”全链条上持续创新突破,在体系构建、机制创新、生态优化等方面深耕细作,为加快建设新时代“四宜”美丽“滨城”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以赛聚才,筑强发展根基,构建全球引才网络。我们持续升级“智汇滨海”人才节品牌,打造“领军赛+创客赛+境外赛+揭榜赛”全链条引才模式,赛事网络覆盖30余个国家、近百座城市,吸引1.3万余名海内外人才参赛。通过“赛事引才—落地孵化—政策配套”的闭环机制,精准为凯莱英等龙头企业引进229名领军人才,获资金支持两亿元;带动487个项目落地,形成近90亿元注册资本的市场主体集群。

二是以改促活,畅通评价转化,激发人才创新动能。我们在全国率先试点“企业自主评才”,向4000余家创新主体下放人才认定权,引导飞腾、麒麟等企业打破“唯论文、唯帽子”桎梏,按市场贡献认定骨干人才;依托20个产业(人才)联盟,深度链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高校与企业合作,推动专利成果在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链转化,形成“创新在高校、转化在新区”的良性循环。

三是以服提质,厚植发展沃土,营造一流人才生态。我们全面升级“滨城人才服务证”,会同中国农业银行天津自贸分行,为人才提供康养文旅、购车购房等服务千余项。目前,发放白金卡700余张、金卡5300张、银卡超15万张。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我们推动服务证和《天津市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2.0版)衔接,将27项国际资质纳入金卡服务范围。近日,某外贸公司高管凭借IPA(公共会计师协会)公共会计师资格证书,成功申领服务证“金卡”,成为该政策落地的典型案例。

目前,新区集聚领军人才1604人,海外人才超1.9万名,人才总量突破93.1万。下一步,我们将贯彻落实“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以人才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更宽领域融入国家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我们将复制北京中关村政策,建设火炬科技成果产业化(京津冀)区域中心,形成“技术研发在京、应用转化在滨”模式。深化“通滨雄”“兴滨雄”人才合作增量提质,加强与北京怀柔科学城人才合作,在人才共引共育、平台共建共用、服务互认互通等方面构筑人才协同生态。

二是更深层次统筹“三新”“三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将以科技创新集聚人才,推动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挂牌运行,首批培养规模达到100人以上;以产业焕新汇聚人才,推动传统产业设备更新、数据赋能,实现“老树发新芽”、特色转型升级;以城市更新吸引人才,聚焦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衣食住行需求,强化人才公寓等住房保障,变“引凤来栖”为“引凤常栖”“鸾翔凤集”。

三是更高水平深化改革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我们将高质量编制新区人才发展“十五五”规划,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规划体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改革,持续优化“鲲鹏计划升级版”,完善人才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持措施,打造更具特色、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滨海新区始终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务实的举措,打造聚才、育才、用才的生态高地。今年我们继续以“智汇滨海·领航未来”为主题举办人才节,领军赛突出10周年属性,创客赛增设长三角等地区赛,境外赛在新加坡、德国举办区域赛,揭榜赛发布引才引智双榜单,同时精心策划“礼·遇·滨·城”四大主题百余项特色活动。

在此,我们诚挚向全球英才发出邀请:期待您加盟滨城、共创未来!同时,恳请各位媒体朋友持续关注、多维度传播滨城人才新政与发展机遇,让更多创新英才了解滨城、选择滨城、扎根滨城,为这片热土贡献智慧和力量!

天津日报:2023年滨海新区开始举办“智汇滨海”人才节,今年是第三届,高新区作为本届人才节主承办方又推出了哪些创新亮点和举措呢?

天津滨海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进红:高新区作为本届人才节的主承办方,力求将人才节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滨海新区以人才驱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一、早启动深谋划,促常态建长效

按照区委要求,1月上旬基本完成人才节总体方案及赛事规划,人才节首次实现一季度启动。从2025年起,人才节以“智汇滨海?领航未来”为主题常态化举办,高新区制定了“1+2+6”体系方案,即1个人才节总方案、人才节组委会职责和宣传2个配套方案以及6个与创赛相关的具体实施方案,确保框架清晰、推进有力。  

二、赛事“提能级”,拓展赛事影响力

一是增设赛道。在今年创新创业大赛中新增AI等未来产业赛道,推动产才融合。二是拓展地区赛。首次在北京、杭州、西安等人才高地举办创客人才地区赛,“送赛上门”拓展跨省项目。三是深化境外赛。线下赛拓展至新加坡、德国,覆盖亚太和欧美地区;香港增设线上赛,深化滨港人才合作。 四是升级引才揭榜赛。发布引才引智“双榜单”,建立张榜揭榜“双通道”,实施优秀项目举荐“直通车”机制,以“揭榜挂帅”赋能新质生产力。  

三、成果“促发展”,强化落地转化

我们紧扣推动参赛获奖项目落地这一核心目标,在创客人才决赛阶段强化项目辅导与资源对接,在创客、境外人才赛中探索增加项目落地可行性赋分。在峰会期间集中展示“促发展”成果,并充分发挥人才首站作用,助力获奖项目成长壮大。

通过以上的创新和努力,2025年“智汇滨海”人才节各项赛事均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以创客人才赛为例,报名参赛项目数量较2024年增长33%,从2023年、2024年到2025年,实现“三连跳”,一年比一年多,AI等智能科技领域项目达1177个,在所有赛道中位居榜首。人才节正以全新的姿态和丰富的内容,为滨海新区汇聚全球人才、推动产业发展搭建广阔的平台,为滨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香港商报:刚才您介绍了滨海新区以人才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情况,据了解,天津自贸试验区全部位于滨海新区,请问天津自贸试验区在打造国际化人才“强磁场”和“增长极”上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将在哪些方面升级加力?

滨海新区区委常委、区委组织部部长?宋哲:今年是天津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周年,十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在吸引和服务国际人才上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效。一是搭建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在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天津滨海新区)建设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实践基地并设立全国首个服务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的出入境事务中心,目前已建成6个留创园和30多个海外工作站。建设京津冀数字游民国际港,为全球数字游民提供全面的项目资源和支持,目前已发布了首批17个项目需求信息。二是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出入境、停居留政策。率先试点放宽外国高管及其配偶停居留期限、允许配偶家属享有与其相同的入境和临时停留期限等创新举措,2025年,滨海新区外籍人员办理签证证件1300余证次。三是吸引国际旅客来津来滨旅游观光。实施240小时过境免签、外国旅游团乘坐邮轮入境15天免签等出入境便利化政策,建成“境外来宾支付服务中心”,创新“国内采购+保税供船”等政策,2025年,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已接待游客13万人次。

下一步,天津自贸试验区将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围绕吸引和服务国际人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降低境外专业人才进入门槛,进一步拓展职业资格认可目录,全面落实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取消境外个人参加注册城乡规划师、房地产估价师、拍卖师、兽医、注册监理工程师等6类职业资格考试的限制,吹响多层次人才“集结号”。二是充分发挥国际人才对产业带动作用,推动自贸试验区人才领域开放创新与滨海新区人才引育机制、人才评价机制有机结合,赋能智能科技、生物医药、软件测试、文化创意等人才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满足对海外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三是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积极争取外籍人才签证、居留便利等相关政策在天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吸引更多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入驻天津自贸试验区,打造更优国际人才宜居环境,完善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

法治日报:我们知道,滨海新区一直以来十分重视青年人才引育工作,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使更多青年人才到滨城、知滨城、爱滨城、留滨城。请介绍一下今年以来这方面工作开展情况。

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陈华荣:滨海新区十分重视青年人才引育工作,近年来,我们以创新精神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聚力打造“智汇滨海人才节”活动品牌,展示“智汇滨海·领航未来”的引才盛势。

我们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

“走出去”方面,从年初开始,组织多路引才服务团,深入国内知名高校开展人才对接活动20余场,北到松花江畔的哈尔滨,南到长江重镇武汉,充分表达滨城爱才的诚意。与北京市大兴区携手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促进两地青年学子就业。

在“引进来”方面,我们组织开展了“万名学子滨城行”系列活动,启动活动上,现场聚集200余家企业,提供3500余个岗位,涵盖信创、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区内重点产业领域,来自国内外数十所知名高校的5000名青年学子踊跃参与。线上参与人数达20.9万人,堪称供需两旺的人才盛会。活动得到新华社等媒体广泛关注,阅读量累计超百万。我们以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主要载体,组织开展永不落幕的人才招引活动。开展“山海共赴 滨城等你”主题招聘活动,精心组织开展“10+N”专项服务活动,实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到美丽滨城走一走、看一看。

目前,我们正在打造青年人才友好集聚区,培育青年人才创新发展“微生态”,建设青年人才之家和高品质人才社区,让来滨就业创业践学的青年人才心无旁骛干事业、开开心心享生活,实现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4月中旬,上合组织产业合作大会在滨海新区召开。会上有18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我们组织人才、商促、知识产权等部门设立人才服务专区,为参会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津云:我们知道,现阶段的人才引育“锦标赛”越来越激烈,各地纷纷在强化人才服务、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方面持续发力。请介绍滨海新区的创新性举措。

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陈华荣: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我们坚持多点发力、汇聚合力。今年以来,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是人才服务证制度“硬核上新”。以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全生命周期服务链为目标,研究制定人才服务证制度,帮助人才在事业上开创开拓,在生活上无后顾之忧。这项制度始终处于动态更新的阶段,“没有最全、只有更全”。今年以来,我们将持有《天津市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内职业资格人员,纳入滨城人才服务证服务范围,为国际人才提供专属服务,实现了“境外职业资格认可+人才服务证”的双向赋能。

二是实现“人才服务一件事”。为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多措并举提升人才服务质效,依托“滨城人才首站”,以“人才服务一件事”为目标,将人才安居乐业、创新创业的事项进行系统集成。包括人才落户、档案接收和转递、人才公寓申请等服务事项,整合部门资源,精简办事材料,再造办事流程,形成人才一体化服务新模式,全面提升人才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对人才而言,最基础的服务就是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年初,推动中国北方首家数字游民国际人才港——京津冀(天津滨海)数字游民国际人才港启动,为全球数字游民搭建起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平台。我们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建设,近两年全区新获批博士后工作站70个,总数突破300家。支持中国(天津)人力资源产业园发展,园区累计入驻机构达到103家,发展态势强劲,区域人力资源服务能级不断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把美丽滨城打造为越来越多海内外人才的向往之地!

中国企业报:作为战略合作功能区,滨海新区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方面取得了哪些明显成效?

滨海新区区委常委、区委组织部部长?宋哲:2024年7月,国务院出台进一步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唯一授权牌照】@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对天津和滨海新区的关怀厚爱。滨海新区依托京津冀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加强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推进京津同城化和区域一体化,保障京津冀地区人才在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在“双向发力”中“双向奔赴”。

一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显著进展。天津首家央企总部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在滨成立,国投生物制造创新研究院等一批标志性项目落户;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超6000家、北京来源约占20%。

二是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持续深化。与北京海淀、怀柔等加强合作,复制完成首批北京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建成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总数达到306家。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成功晋级国家队,南港120万吨乙烯等一批百亿级产业链项目投产。

三是区域一体化不断完善。天津港总体规划正式获批,京滨城际、兴港高速等工程全面推进,能源、粮油、冻品等重要物资枢纽功能持续提升。天津自贸试验区215项制度创新成果在京津冀地区复制推广,230项“同事同标”事项落地实施。

四是京津同城化持续加速。2021年以来,累计保障京冀来源落户“滨城”人员随迁子女就学超1.5万名。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开展第四周期合作,25家医疗机构与京津冀鲁四地检验项目实现互认。持续深化“向海乐活节”特色文旅品牌,泡泡岛音乐节成为京津冀文化旅游新名片。

下一步,滨海新区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家部委、单位及京冀等地的沟通对接,巩固阶段性成效,着力取得新突破,在支撑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京津冀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中,体现滨海担当、展现滨海作为。

今晚报: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些人才节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案例?

尼卡光学(天津)有限公司总裁?杜有成:各位媒体朋友好,我是尼卡光学(天津)有限公司创始人杜有成。2023年,我带领核心团队从深圳整体迁至滨海高新区,我们是一家专注于AR透明近眼显示器件研发与生产的企业。在京津冀协同创新背景下,滨海新区优质的营商环境和产业优势为我们提供了强大支撑。  

一是政策服务精准高效,企业快速落地生根。2023年首届“智汇滨海”人才节上,我参加了创客人才赛并获奖,在新区和高新区的支持下,仅用4个月便完成公司整体迁移。一次关键会面中,高新区与海河基金在短短两小时内为我们厘清政策、资金、场地等需求,这种务实作风坚定了我们扎根天津的决心。

二是核心技术自主突破,打破国际垄断壁垒。依托新区在半导体材料和精密加工领域的产业优势,我们自主研发的体全息光刻胶材料,成功打破技术壁垒,实现30°视场角光学模组的量产,性能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且实现了原材料100%国产化,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攻克了AR领域的“卡脖子”难题。目前公司已申请50余项专利,覆盖光刻胶配方、光学设计等关键领域,为AR行业国产化替代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2024年,我参加第二届“智汇滨海”人才节领军人才赛并获奖。

三是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产业生态持续完善。我们开发出四代AR体全息光波导产品,自主建设了国内首条年产10万片的光波导中试产线,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公司成立三年已获小米、韦豪等机构三轮融资。荣获胡润中国元宇宙潜力企业榜“未来之星”、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企业”等多项荣誉,已取得ISO9001认证。  

未来,我们将继续扎根滨海新区,以自主创新为核心,推动中国光学技术在AR领域的全球竞争力,让“中国光”成为下一代AR技术的规则制定者。

附件:

IE版本小于10,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