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天津港保税区企业天津海特飞机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海特)三期机库正式投用,标志着中国北方最大的独立第三方航空维修基地完成关键性扩容。该项目总投资2.2亿元,占地4万平方米,配备3个窄体机维修机位及数字化运维系统,投产后将使天津海特具备10条大飞机、8条公务机维修及改装产线,进一步巩固其在国内航空维修市场的领先地位。
据悉,2024年3月8日,天津海特三期机库正式奠基,原计划2025年下半年投产,但实际建设周期仅16个月,较预期提前2个月完成。从奠基到投用,16个月跑出“保税速度”,这一高效进展得益于天津港保税区在航空产业领域的政策支持及企业自身的技术积累。
此次投用的三期机库不仅提升了大修能力,更推动天津海特向航空全产业链延伸。据了解,在三期机库投用当天,企业签署了4份战略协议,与中航电测合作航空装载系统,强化国产航电配套能力;与中资环国际合作飞机全生命周期管理,拓展资产管理业务;与春秋航空签订长期大修协议,锁定大型航司订单;与EFW(易北飞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深化第三期空客A321客改货改装协议,巩固全球改装市场地位。
“三期机库的启用将为我们的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发展机遇,下一步,将持续拓展绿色机库、航空大数据等新赛道,助力中国航空产业提升全球竞争力,为中国民航业的持续高效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天津海特相关负责人表示。
天津港保税区航空产业发展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天津海特三期机库项目作为天津市2024年重点建设项目清单中的标杆工程,将进一步扩大飞机客改货和整机维修能力,为保税区航空产业链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天津海特成立16年以来,与天津港保税区航空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互相成就、深度融合。下一步,保税区将继续聚焦航空制造、航空维修、航空服务和航空物流4个重点领域,不断提升航空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层级,推动更多高质量航空项目落地。
近年来,天津港保税区依托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为航空维修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国内首创的保税维修政策、通关便利化措施以及跨境资金流动便利等举措,显著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了国际竞争力。以天津海特为例,自获批保税维修试点以来,其相关业务已占公司总营收的60%。未来,天津港保税区将持续优化航空产业生态,推动航空维修、制造、物流等全链条升级,实现航空维修产值再突破,为天津打造中国航空产业发展新高地注入强劲动能。